廢棄生物質將成為未來能源結構的重要一環
我國是標準的農業大國,每年要產生共計一萬億千克的生物質,其中由有七千億千克的農業秸稈和3千億千克的林木廢材組成,這些廢棄物的處理方法不是被廢棄就是直接燃燒,對環境、對土地利用都造成極大問題。如果能利用相關技術和設備就將廢棄的生物質轉化成新型能源,即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又可緩解能源消耗問題,可謂兩全其美。
生物質發電鍋爐,就是可以消化掉農林生物質廢棄物,同時減輕傳統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壓力的能源設備。它‘吃進廢料、吐出電能’,走的是一條資源循環利用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新路子。
生物質鍋爐燃料是前期加工好的秸稈、果樹木等原料,它們通過輸料系統進入生物質鍋爐燃燒,經熱動能轉換進行發電。這些農業廢棄物燃燒產生的煙氣經除塵脫硝等設備處理后,完全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產出的草木灰,可用于農田作為有機肥料,循環利用,改善土壤。記者發現,整個發電全程由集控室控制,全程智能化。
如今,作為以農林廢棄物為主要發電原材料的企業,自然受到了周邊以農業為主居民的追捧。秸稈每噸180到240元、樹枝每噸200到320元……這些農民平日里苦于無法處理、丟棄在田間街旁的秸稈 “廢物”,如今卻變成了明碼標價的“香餑餑”。
“吃進廢料、吐出電能”,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秸稈處理難、存放難問題。同時,生物質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碳與生物生長時吸收的二氧化碳可達到碳平衡,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不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
一般來說,生物質發電企業在發電的基礎上,還可以積極開拓周邊農村社區供熱和工業園區工業蒸汽市場。這樣一來,農村地區將實現生物質供熱,助力農村冬季取暖難的問題解決。
目前地球不可再生能源的剩余情況分別是石油可供開采35年,天然氣可供開采65年,煤炭可供開采155年,也就說最多200年內,地球的能源就將耗盡,好在我國已研制出利用生物質轉化能源的辦法,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原是大量廢棄物竟從此變廢為寶成為新型能源的原材料,同時城市霧霾問題也會隨著生物質燃燒變少而逐漸改善。